百威在啤酒中算什么档次
百威进入国内定位是高端,不过如今在啤酒中算是中等档次。随着国产啤酒高端系列频繁的上市,以及国外高端品牌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使得百威啤酒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档次也呈现下降趋势。
百威啤酒
百威是世界知名的啤酒品牌,1876年诞生于美国,创始人是Adolphus Busch,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百威啤酒,百年发展中一直以其纯正的口感,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世界最畅销、销量最多的啤酒。
百威啤酒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其卓越的品质在超高端啤酒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长久以来被誉为是“啤酒之王”。
如何评价近期市面上大量出现的奥丁格等德国啤酒?
以我目前的见识来说,国内能看到的德啤有两个“丁格”是可以买的。其他的丁格就暂时先不要买了。为啥: 最近这两年,某些中国人看到国人盲从德啤、欧啤这个商机,去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花点钱注册一个商标,起个德国风味的名字,做一些看上去是德啤、欧啤的酒拿到国内卖。因为叫什么丁格的已经些比较有名了百威啤酒多少度,索性就也叫个什么丁格。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看起来挺高大上的名字——实际上酒是中国人做的百威啤酒多少度,也只卖给中国人,因为只有中国人才会被骗。现在各大超市里大批各色各样价格便宜的德啤、欧啤大部分都是这流货色。反正这种东西我是不会喝。
刚刚发现下面有个瓦伦丁推销员义愤填膺怪我黑贴牌德啤。好吧那我就为了你多说几句:只要是在德国贴了牌,就要遵守德国的《啤酒纯净法》,所以成分上应该比很多中国水啤可靠一些。但买东西买的是性价比,遵守了纯净法就可以卖那么贵?这就是忽悠人了嘛。口感那是个人看法,问我的话,贴牌的小麦啤一股粉扑味儿,喝个三五罐还会头疼跟大燕京一样功效,你非说它已经好得跟Paulaner一样了那你自己去喝吧反正我再也不喝了。大家也可以为了证实一下去买两罐贴牌德啤回来品品对吧,消费者的选择证明一切。
以下是我个人感受。
能买的两个丁格如下:
一个是OeTtinger奥丁格:
这个品牌在德国应该就跟雪花青岛在中国的地位差不多,是大部分老百姓的口粮酒,虽然档次不高但是个正经东西。据说这个牌子在德国进不了酒吧,都是老百姓从超市一箱一箱买回家,口渴了喝一罐那种。不过大家知道,德国人做啤酒比较上心,即使是普啤也比咱们这疙瘩的普啤好太多了。所以只要是正宗德啤起码还是可以买的。但也只能给比较没钱的酒鬼当口粮,不要稀罕巴岔地送礼用,碰上懂行的就不好看了。
另一个是Erdinger艾丁格:
第一个图是邓克尔Dunkel,这个词在德语里跟dark意思一样,就是颜色较深的啤酒。虽然看着跟stout差不多但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啤酒。第二个图是小麦啤Hefe-weizen,也是德国小麦啤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品牌的档次比奥丁格应该好一些,价格上就能看出来。有些啤酒手册上提到德国酒时也会提一下这个牌子。
顺便再推几个国内目前常见并可以买的便宜德啤:
Paulaner,国内音译普拉纳,宝拉内等等。著名守门员卡恩还给这牌子做过广告,属于普啤中稍高端的牌子。家乐福里易拉罐500ml的卖十几块钱,淘宝应该更便宜。冰一下还是蛮好喝的。
国内常见的仍然是小麦和dunkel两款。请根据个人喜好选购。
Tucher图赫:
前面那个是皮尔森,后面这个是“Helles Heft Weizen”具体意思不知道反正我喝着跟小麦啤口感是一类型。北京的对外超市买十块钱左右。
Warsteiner,前两年译成“沃斯乐”,后来可能是怕中国人图口彩影响销量所以改叫“万胜”。
这个在家乐福也就十块钱。淘宝应该七八块拿下。
再唠叨两句:
在中国能见到的德啤大部分都是你们所谓的“工业啤酒”,也就是所谓大厂子生产的。在中国拿这些德啤装b就有点儿像在啤酒文化更落后的国家拿燕京装逼一样。
但德啤是很好的口粮酒,价格便宜量又足,也符合中国人喝啤酒大口闷的习惯。跟精酿比风味差些,但比中国水啤实在好太多了。价格是稍高一些,但你想想嘉士伯喜力呢?
德国人非常严肃,始终认为啤酒里不能加麦子以外的其他粮食。所以他们的酒虽然清爽但比起添加玉米的还是有些许厚重。论清爽肯定还是不如美国百威(这里不是要黑百威,只是说德国啤酒不太适合运动后饮用而已)。
总体来说德啤里没有我特别喜欢的,但如果有人肯请我敞开肚皮喝以上贴了图的任意一款,我还是会认他是个懂酒也实诚的人。
提不动的价,喝不起的百威
中国本土啤酒品牌高端化浪潮,似乎暂未对百威亚太(01876)的销售造成强烈冲击。
据百威亚太7月29日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于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4.77亿美元,同比增长26.0%;实现净利润5.0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89%。销售端,上半年百威亚太实现销量458.81万千升,同比增长18.4%。其中,各主要市场销售表现良好。
中国市场方面,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线实现强劲增长,使上半年的每百升收入增加9.7%,按呈报基准计增加17.6%。2021年上半年的销量、收入及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均按年实现双位数增长。产品端,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百威金尊及百威迷X果味啤酒等创新产品推动高端化增长量能。
韩国方面,由于凯狮的销售表现不断增强,加上消费者对HANMAC品牌的接受度日渐增多,公司市场份额继续扩大。高端产品线上半年在韩国市场实现双位数增长。
印度方面,尽管市场受疫情影响较大,但销量及收入于上半年仍有双位数增长。公司继续凭借百威、科罗娜及福佳等皇牌品牌推动高端化。
看上去,百威亚太销售表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但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的表现难尽人意,最近一周跌幅超过10%。
涨价策略成效或未达预期
据智通财经APP观察,百威的“繁荣”背后,其实有另一番景象。
从百威亚太产品销售量价关系来看,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在亚太地区西部每百升销售收入增加4.4%,在亚太地区东部每百升销售收入增长0.6%。2021年上半年,公司每百升销售收入增幅达到6.4%,其中,亚太地区西部每百升收入增加9.7%,亚太地区东部每百升收入增长1.6%。
据悉,百威亚太今年第二季度每百升销售收入环比明显提速,主要原因除了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组合销售持续放量,还有一大原因是公司对部分产品进行提价。
百威亚太在2021一季度业绩交流会上表示,由于大麦、包材等原材料成本上行,自4月起旗下产品根据当地的通胀水平而提价,但不同品牌的具体涨幅不同。百威亚太本轮涨价涉及多个档次品牌,包括百威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核心和实惠品牌。
公司在啤酒消费旺季来临之际打开产品提价窗口,对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明显。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达到54%,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较2021年一季度的52.8%,也有1.2个百分点的提升。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达11.55亿美元,增加53.0%,按呈报基准计为66.4%。2021年上半年的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上升589个基点。
问题在于百威亚太的提价策略并未带来产品销量同步提升。2021年一季度,百威亚太实现销量207.87万千升,较上年同期的127.72万千升增长64.4%。但公司上半年总体销量458.81万千升,同比增速迅速下滑至增长18.4%。
百威亚太第二季度的销量仅为250.94万千升,较2020年2季度的259.61万千升下降约3.34%。以中国地区为例,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21.8%,但第二季度销量下滑4.5%。
相较于白酒,啤酒的消费属性更强,啤酒销售从来都是以量取胜。资本市场当然愿意看到百威啤酒售价有提升空间,但结合百威亚太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相较于产品提价,市场或许更愿意看到百威在销量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中国本土品牌高端化提速,百威面临严峻竞争
在智通财经APP看来,百威亚太二季度销售出现价升量减的局面,除了消费者对百威产品售价变得更加敏感之外,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可忽略。
还是以中国市场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啤酒厂商通过各种途径向高端市场进军。例如华润啤酒(00291)相继推出“勇闯天涯SuperX”、马尔斯绿、匠心营造、脸谱等中高端品牌,产品销售单价覆盖8-20元区间。2018年华润收购喜力令华润在高端啤酒市场快速打开局面。2020年百威啤酒多少度百威英博雪津(莆田)啤酒有限公司,华润啤酒次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达146万千升,较2019年增长11.1%,已然成为高端啤酒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据悉,华润啤酒在近期还推出了每瓶售价近500元的超高端产品——“醴”,来锚定高端啤酒市场。尽管坊间调侃华润的“醴”泡沫很大,但这类产品的推出已经预示着中国啤酒行业高端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
随着消费水平升级,消费者逐渐从“多喝酒”向“喝好酒”理念转变,中高档啤酒渗透率持续提升。据东北证券研究报告,2014年至2020年中国市场中高档啤酒销量由972万千升提升至1338万千升,销售额由2587.35亿元提升至3618.17亿元。
除了华润啤酒,包括青岛啤酒(00168)、重庆啤酒(600132.SH)等一众中国啤酒企业纷纷入局高端啤酒市场。这意味着,可供消费者选择的高端啤酒品类日益丰富,百威在高端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出现松动。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啤酒企业产品是由于中低端向高端渗透,因此国内品牌具有更多的价格提升空间,盈利能力提升的弹性更强。这也意味着,即便在二级市场,百威也远未到“放马南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