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道光《遵义府志》引《田居蚕室录》中记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由此可见,茅台镇酿酒业早已盛名在外。但后人为何称生于1916年的王运端为“茅台酒创始人”?人称“王茅”的王运端到底与茅台酒有着怎样的渊源?
王茅酒创始人简介
王运端生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酿酒世家“王茅”王氏家族,又名:王秉乾,误写:王丙乾。祖辈所建“荣和烧房”至清光绪年间已成贵州省酿酒声望最高烧房之一,1915年烧房所酿“茅台酒”被贵州政府送至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一举斩获金奖。
这些王茅酒历史性的成就,后人更愿意将之归根于茅台镇酱酒早期鼎盛阶段的象征,而让茅酒成为我国酱香白酒“招牌”的,还要数人称“天下第一茅”的王运端。
作为家族传承性企业,王氏酿酒烧房是厚重的历史沉淀与祖辈世代精湛酿造工艺传承的心血。早在烧房所酿茅台酒未登顶国际舞台获巴拿马奖时,王氏茅酒就已是茅台镇酱酒中的代表,获此殊荣后,更成家喻户晓盛况。因此,王运端作为烧房所酿茅酒获奖后的嫡长子,备受家族器重,为其取名“王茅传承,运行之道,始于端午,意为王运端”。这个名字承载的不仅是祖辈对金奖茅台酒品质的传承,更是对百年“茅台酒”酿制配方理论精髓的概括。
所谓“运行之道”,意为酿酒需顺应四季风物变化。茅酒对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生产原料、酿造工艺、窖藏时间、勾调技艺等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酿造过程中需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自然之道才能在酿酒的各个环节中成就一杯好酒。而“端”,既指端午下沙,也指心气端正,酱香酒酿制不可急于求成,严格按照节气方出醇厚佳酿。这也正是遵从王茅古法传统“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历时五年以上方可出厂”的酱香标准。而也使得王运端始终恪守祖训,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新迭代中将各个环节精准拿捏,严格把控茅酒酿造标准,才让他在传承与坚守的众多未知挑战中,一步步让百年金奖茅酒久盛不衰,真正成为引领百年茅酒复兴与传承的酱香鼻祖。
然而,1944年王运端酿酒烧房失火。仓库、设备、酒窖、贮藏老酒、账本,全部烧毁殆尽,最终只抢出了三坛老酒。祖辈多年心血一夕付之东流,其父王泽生望着被烧毁的断壁残垣,老泪纵横,深受打击。终日与鸦片相伴,意志消沉,早已无心打理酒厂,更无暇顾及酒厂重建。
王运端痛定思痛,不忍祖辈创下的王茅酒就此销声匿迹,更不甘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烧房从此烟消云散。因此他竭尽所能,四处筹措资金(曾在周梦处借有100块大洋)重建厂房,购置酿酒设备,招收生产工人,迅速恢复了生产。
烧房重建后,王运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广纳贤才,聘用陈厚德为经理,酒师王华清,窖坑由2个增加到4个,酒的产量也由1000公斤~1500公斤增加到3500公斤~4000公斤,后来又增加2个大窖,生产茅台酒能力一度达12000多公斤,产量逐步上升。并打通原有仅限茅台镇本地销售的局限,将大批量茅台酒运输销往重庆、遵义等地,大大扩展了茅台酒声誉,也使王运端烧房成为仁怀籍人成功独办的知名企业之一。
此时烧房酱酒生产能力产量已远远超过王运端祖辈时期。在酿酒工艺的传承方面,王运端全身心投入茅酒配方调试改进,潜心专研古法工艺和酱酒勾调,将祖辈酿制秘法与传统“12987”古法酿制结合并加以改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他,灵活将酿酒与人体健康学融合,首次提出并明确量化了63味中草药酒曲配方,确定了53°为酱香酒最佳饮用度数。纯粮与中草药经30道工序、165个工艺操作环节酿造,使得酿制的茅酒别具风味,加之窖藏多年才得到珍贵的基酒,勾调时加入数十种老酒不断调试,在上百种样酒中寻找微妙的平衡与层次,方才成就这来之不易、量少质臻的王茅酱香酒。
无数孜孜不倦重复的细节,都是源自于王运端对王茅酒严谨工艺传承与坚守。这不仅是王运端茅酒适应时代消费者口感的创新,更是他对祖辈酿酒文化的发扬与敬畏。改进之后的王茅酒酒体醇厚,酱蕴众香、醇厚圆润、韵味丰富,饮后酒力先下沉至脐部,继而温和舒展全身,酒气从四肢肌肤散发,进而快速挥发,因而饮后不口干、不上头。以盛名流传于世,用品质打动人心。既满足了饮者对酱香酒的痴爱,更是把祖辈创建的“王茅”酒发扬光大,让“天下第一茅”重归于世。
如今,“王茅”酒第四代传人王运端像依然屹立于今茅台国酒文化城,他代表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对当今国酒茅台做出的贡献,承载更多的可能是一种酱酒发展符号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象征,是“茅酒”的一种精神存在,甚至可以说是茅台镇酿酒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
称王运端为“茅酒创始人”,不仅是他始终将祖辈口授心传的茅台酒独门配方贯穿于整个酱香白酒酿制过程,更在于他在日渐积累中对传统酿酒工艺慢慢革新与改进中,让王茅酒一跃成为三大手工烧坊生产中口碑最好、品质最受欢迎的酱酒企业,并成就了当下的国酒茅台。
历经鼎盛却依然不曾衰败,并让王茅酒发展成我国酱香白酒“招牌”的,唯有茅香酱酒始祖——王运端。王氏祖辈建立了“王茅酒”,而让“王茅酒”闻名天下、享誉世界的,一定是王运端。因而茅酒创始人,也必然是王运端。
到底谁是王茅的传人
古老的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酒,现代蒸馏白酒最早出现于唐朝。而独特的酱香型白酒知名于茅台,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荣和烧坊(王茅)、成义烧坊(华茅)、恒兴烧坊(赖茅)这三家烧坊所酿的酱酒是最为正宗的茅风味白酒。当时王茅能够卖到2块银元一瓶,华茅与赖茅能够卖到1块银元一瓶,我们今天要讲得王秉乾就是王茅的嫡传后人。
王秉乾原名王运端。贵州仁怀市人,1916年农历5月初一在其故居三官楼出生。是茅台创始人、“王茅”的第四代传人,其曾祖就是荣和烧坊的创始人之一的石荣霄。
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秉乾的曾祖石荣霄与孙全太以及“天和”盐号的老板王立夫合股开设“荣太和烧坊”。后孙全太退股,“荣太和烧坊”更名为“荣和烧坊”。
1915年,一艘载满中国茶、瓷器、酒等20000余件货物的轮船,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码头,万里重洋就是为了参加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其中就有两坛用土坛装着的白酒,而由于包装简陋,直到博览会即将结束都还未有人问津,这时中国代表巧妙的不经意打碎酒坛,顿时酒香四溢,酱香酒的飘香让众人为之入迷,终荣获此次“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30年,“荣和烧坊”交到王秉乾的父亲王泽生手上经营。王秉乾是家中长子,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荣和烧坊”所酿的茅台酒供不应求,这时的王秉乾刚从贵阳完成学业,就被父亲唤回家经营烧坊,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王秉乾开始参与烧坊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王秉乾天资聪慧,谦虚好学,又读过新式学堂,受到西式教育的熏陶,很快就将烧坊打理得井井有条。
1944年“荣和烧坊”失火,一把大火几乎毁了烧坊。而此时的王父王泽生染上鸦片,无心打理酒厂。酒厂的命运压在了王秉乾一人身上,王秉乾尽其所能凑集资金重建厂房,购置酿酒设备,招收人工,很快也就恢复了生产。后父亲王泽生亡故,王秉乾正式成为“荣和烧坊”第四代传人,继续经营烧坊,主持生产经营重任。
其后在王秉乾的经营管理下,“荣和烧坊”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窖坑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4个,白酒产量达到4000公斤左右,后增加了2个大窖,此时能够生产出12000多公斤的白酒,大大提升了茅台酒的生产能力。在产量上升后,其酿造的酱香型白酒已经销往重庆、遵义等地,扩大了茅台酒的声誉,“荣和烧坊”成了当地知名的酿酒企业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混乱,百废待兴。当时茅台镇存留下来的烧坊就属三大烧坊不管是从酿造工艺、口感还是规模上算得上好烧坊。同时,由“荣和烧坊”、“成义烧坊”以及“恒兴烧坊”三大烧坊在新政府的主导下,拉开了公私合营的序幕。1951年政府以1.5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成义烧坊。同年,“荣和烧坊”的王秉乾也因“通匪罪”被枪决。据王丙乾孙女王德容回忆说,所谓通匪,不过就是他与在外混迹的兄弟有过往来而已。但是当时那个特殊时代,即便是有学校校长以及茅台镇镇长等身份的王秉乾,以及烧坊经理、地下党员陈厚德已经是茅台镇人民政府委员的背景,同样没有改变王秉乾的命运。
在1952年-1953年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将“荣和烧坊”和“恒兴烧坊”并入“成义烧坊”,史称“三茅合一”,合并成国营茅台酒厂,也就是如今的茅台集团的前身。
1952年,荣和烧房以500元价格收归国有,1953年恒兴烧房被纳入其中,三茅归一称“贵州茅台酒厂”,即今天茅台集团的前身。
到了八十年代,王秉乾终平反恢复名誉,其子女也进入茅台集团工作。1983年王秉乾的嫡传后人继承其酿酒工艺,恢复王秉乾酒业于鲁班镇,创立贵州黔庄酒业集团,后在酒厂按比例复建了王秉乾祖屋-三官楼。
虽然王秉乾的一生早在1951年走完了,“荣和烧坊”也合并成了今天的茅台集团。一百年间,是一个家族的起起伏伏,也是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王茅后人会将荣和烧房的生命力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家族如此,民族亦如此,新时代的中国,必将披荆斩棘,在一路挑战中曲折向前。如今新时代的”王茅“文化传人注册自主品牌“王嗣秘味”、“嫡传后人”、“天朝川”等白酒品牌,重塑王茅的传说。必将以新的面貌叙说王茅的故事、王茅的精神、王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