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关于酒的公众号文章发出后,我从后台看了一下文章的阅读量,发现一个规律:如果一篇文章中讲轶事、趣闻比较多阅读量就大,如果文章中讲酿酒技术比较多,阅读量就少。为了提高阅读量,按说我应该重点讲趣闻。但是,趣闻要靠酿酒技术才能引出来,没有前面的酿酒知识的铺垫,后面的趣闻会觉着不过瘾。所以在本章还是先要介绍一下浓香酒的酿造技术。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主流,没有细致统计,应该中国80%以上的白酒都是浓香型白酒。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曲酒、全兴大曲等一众川酒更是浓香型的代表。
浓香型中的这个“浓”字,我个人认为还是非常到位的,从口感上,浓香型白酒的酒香非常浓重,酒杯端起来还没有喝就能闻到浓烈的酒香,反而酒精味不明显。从成分上进行分析,浓香型白酒主体香型物质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酒中这两类芳香物质含量很高,比清香型酒的芳香类物质高出十几倍。正是这些芳香类物质中和了酒精,掩盖的很冲的酒精味道,所以喝浓香型白酒觉着是在喝“酒”,而清香型是觉着在喝酒精。^_^
酿造浓香型白酒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千年老窖、万年糟”。
我们先讲什么是“万年糟”。浓香型白酒的酿造采用的是“混糟蒸酒、续茬发酵”工艺。酿酒的粮食不像汾酒那样单独清蒸,而是与上轮次酿好的酒糟拌在一起进行混蒸,蒸粮蒸酒同时进行,这样蒸出的酒中有粮食的香味,而粮食在酿酒之前就混入了糟香。同时,这样少一次单独蒸粮的过程,节省人力和燃料。混蒸完的粮食与酒糟,直接拌入酒曲,封入酒窖再次进行发酵。发酵后,酒糟再次进行拌入粮食进行蒸粮蒸酒,循环往复。老糟就在不断加入新的粮食过程中续茬发酵,延续万年。
浓香型酿酒使用的是泥窖,就是在地上挖一个长、宽、深都是2~3米的土坑,然后在壁上抹一层厚厚的黄胶泥,这种黄胶泥细腻无沙、色泽金黄、绵软细腻、粘性极好,无须经过防渗处理即能保水。粮食和老糟就是直接封入泥窖中发酵。窖池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泥色由金黄变乌,由乌转灰、转乌黑,再转灰白,泥质由柔变脆,在光线的照射下显现出红、绿、兰等斑斓色彩,有一种香沁脾胃的香味,这就是“千年的老窖”。
浓香型白酒为什么要用泥窖五粮液是哪里产的,而不能像汾酒那样用地缸发酵?刚才说过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型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分别由己酸菌和丁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这两种菌都是厌氧菌,在酒曲中含量非常少。己酸菌和丁酸菌藏在哪里呢?对,就在窖泥中,而且越是窖池底部的窖泥含量就越高,越是年头长的老窖泥菌种就越纯粹。所以,新窖池中由于窖泥使用时间不长,己酸菌、丁酸菌的含量不高,酿出的酒香味不足,不能出好酒。而老窖池,窖泥在一轮一轮的酿酒过程不断积累、不断纯化,己酸菌、丁酸菌越来越多,越来越纯,能够酿出的浓香的好酒。
一提到老窖大家都会想到是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泸州老窖有4口明朝万历十年(1573年)的老窖,距今已经有446年。“你能品味到时间是400年”这是国窖1573的主打卖点。
但是,泸州老窖的这四口国宝窖池并不是中国最早的老窖,中国历史最久的老窖在哪?在宜宾金沙江和岷江合江处,鼓楼街老县衙对面,有五口明初成化年间的老窖,从1460年左右建造,使用历史已达550年,比泸州老窖的国窖还要早100多年。而且,这五口老窖从建成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使用,从未间断过发酵,是见证中国酿酒历史的“活文物”。这就是尹家“长发升”老窖。长发升老窖共有16口,经文物部门认定,其中5口是明朝初期成化年间(1465~1482)所建,另外11口是明朝中期到清初期逐渐所建。由于这个老窖池群所在的位置比较高,历次长江洪水都成功躲过从未被淹。而且,酿酒过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在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宜宾市给中央打报告,周总理特批粮食让五粮液酿酒,从而保证老窖酿酒不间断。
我们刚才说过,己酸菌和丁酸菌两种菌是厌氧菌,一旦被水淹后经过晾晒或者酒窖没有酿酒处于空窖时间,都对老窖的菌群有严重损害,降低老窖的品质。这些从未间断酿酒、从未被水淹过的老窖应该是国宝中的国宝。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中专门收藏了一块从这个老窖中取下的窖泥,是对老窖历史最好的肯定。
现在这个老窖池群是五粮液的501车间,五粮液最高等级的酒,还是出自这里。
按说这样的国宝,应该是五粮液的核心资产五粮液是哪里产的河南产的五粮液怎么样,五粮液应该倍加珍惜。但是实际情况是“长发升”16口明清老窖池的产权现在不明确,不能确定是五粮液所有。这里面还有一个官司,听我慢慢道来。
“长发升”老窖历史上是尹家自用酿酒的老窖,解放前传到了十七世孙尹绍洲手里。当时在宜宾,尹绍洲掌管的“长发升”与我们上文书提到的给“五粮液”注册商标的邓子均掌管的“利川永”是宜宾名气最大的两个老窖,一直并驾齐驱。
尹绍洲是一个革命人士,酿酒经商的同时还在宜宾领导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子尹伯明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是“五卅”运动中被捕的四十九名爱国学生之一。曾担任上海市总工会宣传科主任,与刘少奇一起从事工人运动。后来,担任过中共宜宾县委委员,宜宾城区支部书记。
这是背景。
解放后1952年,全国开始进行“公私合营”,尹伯明作为宜宾市的领导以身作则,与宜宾国营二十四酒厂(五粮液酒厂的前身)签署了租约,将16口老窖以及老窖上面的厂房租给酒厂。尹伯明是酿酒世家出身,所以知道老窖出好酒的价值,所以在租约中明确16口老窖是独立于厂房的。在出租厂房、酒窖的同时,尹伯明还将自己家藏的1500多斤陈年老酒卖给了酒厂用于调酒,正是由于有尹家的老酒调味,才使五粮液在后来的评酒大会上多次夺魁。
1958年,国家开始对城市私有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房屋交由政府管理,史称“经租”。尹伯明积极响应,将酒窖上的5间厂房申请国家“经租”;而且也明确16口酒窖独立于厂房;
尹伯明由于与刘少奇一起工作过,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宜宾的“三号特务”,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后在干校病逝。1980年平反昭雪。
1981年7月,四川省处理“私房改造遗留问题”,认为尹伯明申请国家经租的房屋“产权属国家所有”,至于房屋内的16口酒窖,属于生产工具,产权属于尹家,但鉴于五粮液酒厂一直使用,决定由酒厂作价收买,当时作价8万元。五粮液厂当时的领导没有认识到老窖的价值,觉着:“不就是16个土坑吗,就要8万元?!太贵了”,没有购买,就一直租用。随后五粮液酒厂真用8万元挖了几十个“土坑”五粮液是哪里产的,新建了一个酿酒车间,就是五粮液现在的504车间。
如果就这样一直租赁着也没啥事。但是,2009年12月29日,尹伯明的女儿突然收到五粮液公司给尹家发了一个通知,称五粮液公司已经购买了酒窖上面的房屋,自然包括房屋内的酒窖,因此不再与尹家签订换约续租协议了。也就是说,五粮液认为买了房子,老窖是房子的附属物,就应该是我的,这么多年我白白多付你租金。
尹家肯定不干,直接将五粮液公司告上法院,坚持认为老窖是生产工具,与房子分开的,老窖的价值远远大于房子。让五粮液公司归还这16口老窖。如果五粮液不归还可以购买这些老窖,作价4个亿。
这个官司关系到全国白酒第一品牌五粮液的品牌价值和实际资产价值,所以宜宾市政府、四川省政府都很重视,一直在协调;官司反反复复打了多年,具体情况当事人三缄其口,五粮液针更是对这件事严格保密。最终是不是有定案,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