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为什么没人喝(喝汾酒的人群主要要哪些)
汾酒的主线产品体系很清晰,注册商标主要是汾酒、杏花村和竹叶青,产品大类有汾酒、竹叶青、白玉汾酒、玫瑰汾酒、杏花村酒等。
特别是汾酒嫡系产品,定位越来越清晰。低端口粮有着王者级别的玻汾,有着不同的瓶型和度数,再往上是老白汾,高端产品是青花系列,顶级产品不乏国宴、国藏和青花50等。除此之外还有银号、头锅等非标品酒款。
虽然我们作为消费者看到的是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类汾酒产品,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汾酒的产品就会清晰许多——酒质。
不管汾酒的嫡系产品和定制产品有多少,其核心都与酒质相关。汾酒的基酒品质可以分为三类:普汾、特汾和青花汾。对每一款酒的期待与理解都能在这三个酒质里对号入座。
普汾对应的是黄盖、红盖、乳玻汾等,也可以理解为老白汾之下皆普汾。特汾酒质基酒可用于勾调老白汾10、老白汾15等产品。够格用青花基酒的产品得是青花20起步了,其中巴拿马黑坛品质与青花20接近,也是用的青花基酒。
如果说评分达到75分的基酒可以用于勾调特汾酒,那么80分往上才能用于勾调青花汾酒。我所说的分数仅为了便于理解,汾酒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具体到每一款酒,其选用的基酒档次相差较大,比如青花20和青花50用的都是青花基酒,但所用基酒的度数、年份、品质和评分是不同的,其基酒所含的总酸、总酯、乙酸乙酯的比例皆不同。
就此我也曾在一个私下酒局请教过汾酒公司的勾调负责人,我们听说过名字的汾酒很多出自他和他的徒弟之手。从技术角度而言,无论是黄盖、红盖还是乳玻汾、出口汾,其酒质并无明显差异,他也笑谈说那些喝出这几款酒有着千差万别档次之分的人大多源自心理作用。
他们在勾调时,普汾就是普汾,不会特意去强调黄盖、红盖、出口还是乳玻瓶,但具体到某一个批次,或者某一款定制产品,他们也会根据需求做一些风格的调整与改进。
至于这几款酒在市场终端的价差则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属于市场行为。他还调侃说可能瓶子成本多了几毛钱,反映在价格上就是好几块乃至十几块的区别。
去年汾酒厂停掉了青花30,取而代之的是青花30复兴版,酒款升级,价格也窜上了千元档。我在很早之前的文章也提过汾酒不顾一切地撕下了“平民酒”的伪装,意图向高端酒迈进,但目前卖得最好的依然是玻汾。
大概在2011年左右汾酒为什么没人喝,汾酒出了一批定制酒青花40年,是银基独家买断产品,多年来不温不火,直到这两年白酒市场再度火爆才为更多人知道,此时的青花40年已经多年媳妇熬成婆汾酒为什么没人喝,成了老酒。
汾酒的高端产品一直不为人所熟知,很多人印象中的高端酒止步于青花30,一些不常喝汾酒的人甚至根本无所谓摆上桌的是青花20还是青花30。
真正的顶级产品青花50和国藏汾酒更是只在资深酒友间口口相传,早年间青花50和国藏汾酒价格并没那么夸张,但这两年也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一路攀升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价位。
后来汾酒推出了一款与青花40品质不相上下的汾酒中国装,弥补了千元档产品的缺失。现在更进一步,在中国装的瓶身打上了“40”字样,价格也跟着少量流通的青花40一起冲了上去。
从产品体系来说,现在的汾酒在各个价位段都有代表性产品,口粮酒有玻汾,改善型有老白汾,中档酒有青花20,想要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的是复兴版,顶级酒则安排了中国装去探探路。
虽然我很爱喝65度的青花50,但也觉得其实喝到中国装就差不多了。不管是哪个品牌的酒,一旦价格超过2000块就再也没有性价比一说,无非是看同行怎么衬托罢了。
现在青花系列让很多汾酒爱好者心痒难耐却又深感高不可攀,相对而言高度的头锅和老作坊产的银号值得一试,其酒质未必能超过你的期待,但以行情价而言,也算是比较有性价比的酒款了。
我喝过多款比我岁数大许多的汾酒,最早的是1958年产的汾酒,甚至还有好些非常规酒,就产品风格延续性来说,汾酒是做得很好的。可能因为自古以来清香型白酒就是汾酒一家独大,不用考虑错位竞争,这在主流的浓、清、酱三家也是独一份。再加上存量可观的老酒,总有办法稳住。
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或多或少要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免不了变换风格去赢得市场青睐。没有同香型强大竞争对手的凤香型西凤和药香型董酒又都干过自断一臂的糊涂事,在传统风格与浓香之间摇摆不定。
从这两年的动作和效果来看,汾酒已经回到了正轨,作为曾经的白酒执牛耳者,不管内外有何困顿,汾酒的业绩和市场认可度终究是拿出了不俗的答卷。
所有极具特色的酒,只需要做好自己,日拱一卒汾酒为什么没人喝没怀孕可以喝孕产妇奶粉,周而复始,静静等待那可能突然到来的大好局面。